校党〔2016〕15号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开局之年,也是学校实施“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一年来,学校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全面完成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科学制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为主线,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内涵发展,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以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为主线,全面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1.认真组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制定《武汉工程大学“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施方案》,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宣传和动员。以个人自学、召开专题教育座谈会、专题教育党课等形式完成了3个专题研学。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调研、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共梳理不严不实问题22条。认真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摆“不严不实”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大力开展党建特色活动。深入学习宣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邀请中共湖北省委宣讲团成员伍新木教授来校作辅导报告。开展了依法治校主题大讨论。深入开展“两访两创”活动,抓好了“访三室”和重点人群“全覆盖”。加强党建工作研究,对2014—2016年度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立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开展党内树典型活动,在校内评选“身边的好党员”21人、优秀教师党支部书记14人。扎实完成学校第五轮“三万”活动。学校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圆满完成第三批博士服务团工作,学校获评“全省博士服务团工作先进单位”。
3.加强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全校基层党组织顺利换届。大力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全校71个教工党支部实现了全覆盖。加强党校建设,坚持不懈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全年共发展党员1539名,其中教职工党员10名,学生党员1529名。截至2015年底,全校共有党员4947名,在职教职工党员1284名,离退休教职工党员292名,学生党员3364名。认真做好领导干部的任用、选拔和培养工作。修订《中层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细则》和《中层领导人员聘任管理实施细则》。圆满完成第五轮中层干部换届,全年共提任正处级干部18人、副处级干部29人,平级调整正处级干部16人、副处级干部22人,1名正处级干部降级使用,24名处级干部因年龄原因或已任满两届而不再担任中层领导职务。顺利完成管理人员晋级和职员制聘任工作。干部培训中心围绕“依法治校,建章立制,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这一主题对全校中层正职干部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增强了中层干部的法制意识和依法治校的能力。按照省委组织部要求,完成了全校164名中层干部的档案专项审核和省管干部信息台账的整理和报送,组织实施了全校副处级及以上干部2015年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工作。
4.加强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聚焦“四风”问题,以健全纠正“四风”常态化机制为目标深入推进作风建设。锲而不舍地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和学校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师生“二十一条办法”的贯彻落实。规范公务接待制度,“三公经费”大幅缩减。开展明察暗访和专项整治。继续深化“千人评机关”活动,评议工作从整体评价向评岗位、论贡献转变,从整体追责向岗位、领导追责转变,机关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制定《中共武汉工程大学委员会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实施办法》,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源头预防,抓好廉洁教育,层层签订廉政责任书,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强化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监管。进一步健全学校纪检监察工作体制机制,明确校院两级纪检监察工作职责,在全校二级学院(部)设立纪委书记。支持纪检监察工作落实“三转”要求,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以“守纪律、讲规矩、作表率”为主题,成功举办全校第十六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发放学习资料2150 份,邀请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张家洪来校作宣讲报告。加强对校、院两级财务预决算、财务收支、建设工程项目等方面的审计。强化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全年对13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严肃执纪办案,对1名中层干部给予了党纪处分,对1名领导干部实行了诫勉谈话。
5.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依法规范学校办学活动,制定大学章程,并报上级主管部门核准。全年制定修订制度性文件26条。聘请湖北今天律师事务所担任学校常年法律顾问,建立内外联合的法律咨询模式。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在校园网上公开了2014年财务决算、“三公”经费决算、2015年预算、2015年“三公”经费决算,面向社会发布《武汉工程大学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在校务公开、民主管理方面的作用,在学校七届四次教代会上,学校行政做了年度工作报告、年度财务报告,并通报了武昌校区教职工住宅区整体改造工作进展情况。落实教授治学的理念,支持学术委员会相对独立地发挥职能,有序推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分离。做好师生员工申诉工作,畅通沟通渠道,充分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加强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加强共青团工作,各级团组织和学生会、研究生会的影响力与凝聚力不断增强。加强关工委、老教授协会工作,整合资源搭建离退休同志老有所为平台。
6.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科学谋划校园文化建设,编制完成学校“十三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加大树立基层典型的“一线聚焦”力度,宣传报道学校先进典型20余人次,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开辟“校友风采”“、“印象工大”等宣传专栏。加强对外宣传,在各类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宣传报道学校200余篇次。校领导带头撰写反映学校办学理念和改革创新成果的理论文章。开展“法制教育和道德建设活动月”活动,全面总结“六五”普法工作,启动学校“七五”普法规划。强化保密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完成保密资格年度自检与审核工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识读工大”、“品味工大”、“热爱工大”为版块,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组织专题教育30余场。举办“微特讲坛、四进四信”等主题教育活动80余场。校团委官方微博首发的“一张图读懂‘四进四信’”被团中央官方微博署名转载,累积阅读量超过10万人。以大学生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等为依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极大地充实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和课外生活。精神文明创建成果显著,学校获2013—2014年度湖北省文明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二、以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内涵建设
7.科学编制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精心编制“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规划草案提交暑期中层干部会议讨论,召开各类座谈会、征求意见会30余场,收集整理各类意见40余条,反复修订,不断完善,使“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更具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学校规划与国家、湖北省相关规划的衔接,部门规划与总规划的衔接。专项规划编制进展顺利。
8.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全面启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设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机构并完成人员配备,制定评建工作方案。继续深化“E+”和“双专业一体化”改革,探索实施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改革,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完善工程教育实验班培育计划。加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稳步实施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和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申报信息工程、工程力学、数字媒体技术等3个新专业。加强课程建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在线运行,2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引入校外资源,共建视频课程拍摄基地和数字化课程中心。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建立了由校领导、校院两级督导、学生信息员组成的三级全方位教学检查与评价体系。本科生就业率达到94.36%,考研率达到22.42%,有1001名学生考取国内大学研究生,有100名学生考取国外大学研究生。组织上报2015年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93篇。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奖项23项、省级奖项97项。获批2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新增11个校外挂牌实习基地。
本科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本招生规模达到3972人,占普通文理类本科总招生计划的89.6%。本科理工类投档线为526分,文史类为527分,分别高出一本线16分和6分,艺术类投档线为598.4分,在认可联考成绩的所有在鄂招生院校中位居全国第三。
2015年招收博士研究生11人,录取硕士研究生714人,录取在职工程硕士156人。2015届硕士研究生共发表学术论文589篇,获专利17项,其中SCI、EI等检索论文75篇。8篇硕士学位论文获评为省优学位论文。新增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3个,校院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1个。2015届毕业研究生就业率96.51%,升学出国率5.23%,高端就业率26.49%。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管理,遴选103名校外专家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38名校内教师新增为硕士生导师。建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和专项评估工作。组织开展博士点立项建设申报和评审工作。
9.学科建设体系日益完善。积极构建以学院为主体、学科群为主力军的学科建设责任体系,努力营造“根在学院、峰在群”的学科发展生态,初步形成了以“大化工”为主线,以磷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化工新材料、先进制造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四大学科群为依托的“一主四群”学科建设新格局。获批省属高校“十三五”优势特色学科群2个。制定《武汉工程大学“十三五”学科建设ESI全球排名进入前1%建设规划》、《武汉工程大学ESI提升奖励办法》等政策文件,向全校教师发放ESI引用成果奖励15.53万元。完成学校2016年新增学科设备审批工作。加强学科建设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学科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改革方向、建设思路、发展路径和政策举措。
10.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成立了人才工作专班,拓展了人才引进层次和类别,使人才引进工作更加精细化。实施高端人才培育计划,实行教师年薪制改革,建立博士后管理体制机制。积极开展职员制改革试点工作,遴选推荐上报三级职员人选1人、四级职员人选2人,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五至八级职员的增设聘用工作。全年共引进教师57人(不含辅导员),其中博士研究生48人,取得国外高校博士学历的8人,有海外留学、访问经历的10人,外籍专业教师3人。增加有关人才计划设岗学科1个,入选湖北省“有关人才计划”1人、“湖北省教育厅有关人才计划学子”7人、教育厅有关人才计划讲座教授1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优秀青年骨干人才2人。
11.科研质量稳步提升。全校科研入账经费13519.9万元,其中校本部科研入账经费7797.8万元(纵向项目入账经费2786.3万元,横向项目入账经费5011.5万元,纵向经费占到总经费的35.7%),各类科研平台入账经费2158万元,设计院科研入账经费3564.1万元。全年共申报各级各类纵向项目650余项,立项19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1项。新增科技部第六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专利运营试点企业”、“湖北省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正式挂牌。获得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省级科技奖励8项,其中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明三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第九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得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实行科技奖励体系改革,制定《武汉工程大学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全年SCI、EI、ISTP、SSCI、CSSCI人大复印资料等收录论文630余篇,其中SCI一区论文27篇,二区论文59篇。获授权专利204项,其中发明专利94项、实用新型57项、软件登记53项。专利转让及实施许可24项,合同金额约100万。进一步加强“中低品位磷资源开发”和“乙烯工程下游产品开发及过程强化”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启动了武汉工程大学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认证工作。
12.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科研成果孵化步伐加快。武汉化工新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中试与产业孵化基地建设项目已报政府审批;管式膜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碳化硅陶瓷膜、硼素新材料过渡中试基地,均已投入使用。入驻项目19项,其中89%的项目已进入中试或中试放大阶段,11%的孵化项目产品已市场应用或正在建设产业化示范基地。孵化初创型企业4家,吸引社会资本600余万元。学校科技孵化器成功申报“2015年度国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认定补助”,获补贴款100万元。
自主创办科技产业根基筑牢。大学科技园1期环评工作基本完成,取得土地证。2号中试基地顺利完工,武汉微特汽配有限公司正式入驻。现有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研究设计院总收入突破1亿元。依托学校项目成果创办的科技企业收入达到6000万元。
13.学生工作亮点突出。积极推动实行全员导师制,发挥导师制在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省内首次实现在微信平台上进行心理测评,引入了心理健康在线教学系统。大力组织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赛,获得银奖1项、铜奖3项;成功承办湖北省第十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湖北省“挑战杯”特等奖2项、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7项,并荣获“优胜杯”殊荣;成功举办了武汉市“青桐汇”路演活动。加强创新创业工作体系建设,划拨35万元创新创业工作经费,并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2名创业学子荣获武汉市青桐计划2015年度“大学生创业先锋”荣誉称号。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省赛银奖1项、铜奖5项。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工作取得新突破,其中志愿活动获得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团队荣誉3项,市级、区级团队荣誉4项。
14.开放办学态势良好。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校内专家团队遍访湖北、贵州、云南等地磷产业龙头企业,主动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与宜昌兴发集团签订了校企共建磷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中心协议,签订技术开发协议3项,合同金额420万元,双方合作完成的科研成果获中国石油与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与云南中磷磷资源交易服务有限公司共建玉溪市磷化工循环经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国内首家磷资源交易平台。与湖北联投集团合作,为企业量身定制磷化工产业发展规划。与光谷楚创工业设计公司合作共同打造“楚创空间”光谷文化创意产业园,并引进中国红星奖落户武汉工程大学。与武汉高科国有控股集团达成协议依托武昌校区资源共同创建“中国光谷•微特创新天地”主题科技园。加强与华中科技大学对口合作,聘请3名彩虹学者到校工作,选派2名教师到华科进行访学。进一步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合作办学国家6个,合作办学专业11个,在校留学生132人次。联合澳大利亚和国内知名大学共同成立中澳“武汉-布里斯班”功能高分子材料科研创新联盟。实施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3项。组织地方校友会换届,积极谋划校友楼建设筹资工作,2015年教育发展基金会收入合计170多万元,公益性支出100多万元。
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推进内部治理体系建设
15.做好校园规划修编和基础设施建设。流芳校区校园规划修编取得较大进展,获得上级批文13项。完成了“大化工工程教育与创新创业中心”主体工程和“有关人才计划”实验室维修改造工程。完成流芳大道沿线综合治理拆违,新建了围墙。完成三星耐火厂的收购和东泰50亩地的拆迁工作。大力实施校园美化工程,校园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16.加强资金筹措和管理。强化内部控制,维护预算的严肃性,确保预算总量平衡和资金的合理使用。2015年全年收入总额7.4亿元,教育事业支出共计7.08亿元,略有结余。争取到2015年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大化工工程教育中心项目资金2000万元、省级生均奖补资金427万元、财务平台建设专项30万元。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对2014年度32个事业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价,涉及项目金额2.59亿元。根据省财政厅和教育厅要求,开展了学校财务专项检查工作。继续做好债务化解工作,全年化解债务3484.5万元,极大减轻了学校的债务压力。投入100万元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构建了财务综合信息平台,开通了网上缴费系统、个人收入申报平台、短信、微信服务系统,升级了网上财务查询系统。
17.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模式,修订公房定额配置和有偿使用实施细则等相关制度,明确公用房整体规划、布局及调配方案。将物业管理纳入政府平台公开招标,逐步完善校园物业服务标准。在两校区成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建立起后勤服务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了资产管理信息库、物资采购计划库、工程修缮库,提高了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全年共完成各类设备采购8000万元。招投标工作规范、平稳、有序运行,完成单项工程招标22项。按计划完成维修工程278项。加强审计功能,对163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了审计,送审金额2805.4万元,审定金额2501.7万元,审减金额303.7万元,审减率10.83%,对大化工等4项基建项目进行了全程跟踪审计。加强综合治理,建设平安校园,投入近300万元对两校区视频监控系统进行改造,投入82万元在两校区新建门禁系统。进一步完善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校园网改造项目,实现图书馆无线网络全覆盖,优化校园“一卡通”管理。学报获“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二等奖,复合影响因子达到0.563。
18.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学校建设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稳步增加教职工收入。除上调人员基本工资和基本离退休费以外,还为620名离退休人员增发房贴及物业补贴,为1453名在职人员增发房贴、物业补贴及交通补贴,提高了合同工工资标准。教职工年人均收入上浮25%。进一步完善学生奖助体系,共为2746名学生发放各类奖学金654.2万元,为11000人次发放各类助学金1650万元,为115名学生发放各类社会奖助学金70万元,为2310名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投入450万为泰塑公寓学生宿舍安装空调。对全校高知高干、教职工、新生及毕业生进行了体检。完善公费医疗管理办法,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送温暖”工程,关心特困教职工生活。学校最大的民生工程项目—武昌校区教职工住宅区整体改造工程取得了省级主管部门的同意批复。成立了资产经营与校区开发办公室,专职推进武昌校区教职工住宅区改造。组成专人专班克服各种困难推进工大雅苑工程项目验收。完成了校区供水供电设施的改造和维修,保证了宿舍区和家属区域供水的稳定性。
2015年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很多重点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为“十二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为“十三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是全体“工程大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学校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学校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战略主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为主线,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以依法治校为保障,坚持内涵建设,突出抓好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重点优化学科布局、科研组织模式、资源配置模式,坚持开放办学,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