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流学科高端论坛学术报告会(十五)《未来的能源与新材料》其鲁 教授

    发布时间:2025-11-03 点击数:

    本网讯(通讯员 王杰)10月31日下午,北京大学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实验室主任其鲁教授应邀来校做2025年“化学工程与技术一流学科高端论坛”第15场学术报告,报告由化工与制药学院副院长余响林教授主持。

    其鲁教授以《未来的能源与新材料》为题,系统讲述了锰基多元复合金属氧化物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发展与优势,特别是通过高电压锰酸锂正极材料的物理化学结构的调控,可实现锂离子电池大倍率稳定工作,并且获得了优越的长循环性能,展示了锂离子电池领域根本的研发思路,强调了长期聚焦于科学问题的必要性。其教授讲述了团队在关键电极材料的制备上,研究出区别于一般高温固相法和溶液法的创新方法,使前驱体反应能够自发进行,便于快速合成各种材料,构建了适配持续创新需求的有效方法,同时也为固态电池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互动环节,其教授与现场师生深入交流,耐心回答师生们提出的问题。对于全固态电池的研究困境,其教授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他建议科研人员需要多尝试,多做实验,结合AI工具和文献,得到一套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提出高校研究人员应该多和工矿企业合作,多和企业对接,聚焦实际应用,脚踏实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

    此次学术报告会由化工与制药学院、研究生院、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学工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其他学院相关师生参加了学术活动。(审核:杨海波 余响林

    报告人简介

    其鲁,蒙古族、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材料化学科学家,我国钴酸锂、锰酸锂电池正极材料主要奠基人,北京大学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实验室主任,2008年奥运会清洁能源电动车用动力电池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十一五”863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多项国家科技部的863项目及北京市的重大科技项目,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将自行研发生产的锰酸锂动力电池系统应用到北京2008奥运会五十多辆纯电动公交车上。由于在上述工作中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排名第一),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次,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三次(排名第一)以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在2016年举办的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其鲁荣获“全球人居环境杰出贡献奖”。此外,自2012年以来,其鲁教授率领北京大学技术研发团队,重点突破锰基多元复合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与硫化物电解质两大核心技术,研发出新型先进锂电池及储能固态锂电池系統。该技术通过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彻底解决了传统液态锂电池易燃、易爆、低温性能差等世界性难题,在-50℃极端环境下仍能稳定工作,目前已在内蒙古等地的工业设备,电动车及家用电器场景中实现规模化应用。

    主讲人 时间
    地点
    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