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是湖北省在本领域唯一的优势学科,是中南地区化工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1998年获批在化学工艺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2008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2006)3号】批准为硕士授权一级学科,2013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2013)15号】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被评为B+,名列湖北省属高校理工类学科第一且唯一;本学位点依托的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3个学科都已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
1. 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崇尚学术,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工程技术和科研工作能力,具备优良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宽的国际视野,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化学工程与技术方面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3)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及撰写论文。
2. 基本条件
(1)培养方向
我校硕士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8个二级学科,即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应用微生物、制药工程和工业工程。
培养方向(博士)
化学工程 | 新型反应器与过程强化、分离过程、资源化学工程、化工过程装备 |
化学工艺 | 石油炼制与石油产品加工、绿色化学合成、资源综合利用与加工、精细化学品制备 |
生物化工 | 化学与生物制药、生物质能源、微生物工程、环境化学 |
应用化学 | 化工环保新材料、精细化学品、化学与生物传感器、药剂开发与应用 |
工业催化 | 催化反应工程、催化新材料、催化合成反应 |
工业工程 | 流程工业过程装备及安全;流程工业过程检 测、控制与节能;流程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系统科学与工程;服务科学与工程 |
(2)教学科研条件
本学位点拥有国家级大化工工程化实践教学中心、国家级环境与化工清洁生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学工艺重点实验室、中低品位磷矿资源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乙烯工程下游产品开发及过程强化协同创新中心等20多个省部级及以上教学和科研平台,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总面积12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5000余万元。还拥有湖北省大化工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广东顺德工业设计研究院研究生联合培养两个校外实践基地,武汉华龙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荆门分公司研究生工作站、武汉工程大学·宜昌恒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研究生工作站四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同时还有五个校级的研究生工作站。教学和科研平台、校外实践基地、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均可为研究生学习、科研和工程能力培养提供必要支撑。
(3)科学研究
2022年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14篇,其中SCI一区论文25篇,影响因子10以上的论文12篇,SCI二区论文45篇。授权发明专利40件。获批国家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省部级奖励1项,科研进帐1989.76万元,其中纵向项目378.4万元,横向项目1611.36万元。
(4)奖助体系
为了保障研究生正常学习和生活,全面提升其教育质量,学校及学院有较为完备的奖助体系制度,包括奖学金、学业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三大部分,奖学金分为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社会奖学金三大类。奖助学金的评定遵照以下文件执行:《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选办法》、《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选办法》、《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助教、助研、助管管理办法》、《化工与制药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细则和实施办法》、《化工与制药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选细则和实施办法》。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业奖学金覆盖范围达100%。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三助岗位补贴、学业奖学金、综合奖学金、优秀毕业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及干部、国际学术交流基金、研究生助困基金和专项助学金以及优秀博硕论文奖学金等。与此同时,本学位点还积极提供“助教、科研助理、助管”三助岗位鼓励和帮助同学。
3. 人才培养
(1)课程教学
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环节严格按照《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办法(试行)》、《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实施,并专门设置了研究生教育督导,监管研究生教学全过程,教育督导按《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督导管理办法》考核。
本学位点制定了完备的课程和学术训练体系,课程体系包括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包括公共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非学位课程主要是专业前沿课程。本学位点(硕士)开设核心课程24门,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最低总学分要求为35学分,其中最低修课学分要求为28学分(学位课22学分,非学位课6学分)、开题报告2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中期考核1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学分。硕士研究生必须修完培养计划中所规定的课程,修满规定的学分,方可申请论文开题。
(2)学术训练及活动
研究生课程教学环节严格按照《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办法》、《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和《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督导管理办法》等文件的要求进行。在课程设置中注重知识结构合理性,并持续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学术训练体系主要包括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国内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论文中期进展报告、发表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等。《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学分管理暂行规定》和《武汉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规定了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学术训练的具体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至少参加10次学术活动,并在公开场合做学术报告不少于2次,博士研究生的要求高于硕士。每年定期举办两次“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鼓励研究生广泛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创新竞赛、展览等活动,积极申报“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并按时结题。
(3)导师指导
1)导师选聘、培训及考核
导师资格可以通过常规遴选和绿色通道两种方式申请,严格按照《武汉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及管理办法》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共同负责组织实施。研究生指导过程中,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导师,视情节严重暂停或取消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
新增硕导的资格审查按照《化工与制药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审核办法》执行,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方能正式招收和指导研究生,研究生的招生指标按照《化工与制药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指标的分配办法》实施。
2)导师职责
硕士生导师应严格遵守《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在完成研究生培养计划和任务、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等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对于成绩显著的导师,在评定先进教师、先进工作者等各类奖励活动中,予以优先推荐,并在分配指导研究生数量上适度奖励;对于不能履行指导教师职责,严重违反研究生教育规章制度者,停止其招收研究生资格,甚至取消其导师资格。2022年本学位点未出现此情况。
(4)论文质量
本学位点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和论文复制率检测的暂行办法》,对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文字复制比在20%-30%间,经修改后,1周后可重新申请检测,检测后仍不合要求者,需半年以后重新申请论文评阅及答辩;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文字复制比超过30%,本次学位申请无效,半年以后重新申请论文评阅及答辩。根据《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管理办法》,学校还会对已答辩的硕士学位论文按照比例等进行抽检。对连续2届出现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检测不合格的指导教师暂停其导师招生资格2年。2022年,本学位点毕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60余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全部获得通过,省校两级学位论文抽检均为合格,且荣获优秀学位论文二十余篇。
(5)就业
本学位点严抓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多方位提升毕业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竞争力。近五年,毕业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都在95%以上,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企业、机关、高等教育机构等领域,另有部分学生出国深造或自主创业。本学位点还推行“导师推荐”机制,由研究生导师根据学生在培养期间的专业特长和个性优势,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合格的研究生,一方面为其所指导的研究生顺利就业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也为用人单位推荐专业对口人才。本学位点密切关注毕业生的各项就业情况,定期开展毕业生发展质量调查,从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来看,本学位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在就业中以其专业的理论知识、热情的工作态度以及突出的工作能力等方面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参加境外国际交流和联合培养的人数较少。武汉工程大学作为地方院校,再加上疫情的影响,近几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境外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的学生人数偏少,由导师推荐赴境外交流学习的研究生比例也不高。
2. 国家级科研平台缺乏。本学位点经多年建设,现已拥有“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2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平台,但在国家级一流科研平台方面仍有不足。学位点将以“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筹备省部共建绿色化工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3. 研究经费相对较少。武汉工程大学作为中部地区省属高校,经过近50年的发展,在磷资源开发利用、催化与分离技术等领域形成了特色与优势。然而,相比于部属院校和沿海发达地区高校,本申请点研究经费相对偏少。
4. 研究生招生质量还需要提高。多措并举提高优质生源质量,要加大硕士推免生录取、提高本硕和硕博连读生比例。
三、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1. 拓宽宣传范围,提升优质生源比例。通过建立“以学院为主导,以班主任为主体,导师和辅导员协助,优秀硕士生导师为代表”的研究生招生宣传团队,实施“校内为重点、博士点单位为突破点”的宣传模式。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和范围,每年到省内外招生宣传次数应不少于10余次,加大在具有博士授权点单位的宣传力度,派遣“学术带头人”等高水平专家和学者进行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宣传,提高研究生的生源质量。
2. 建设研究生实训实践基地,搭建研究生在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为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提高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与国内外其他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校际学术交流;每年邀请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专家进行讲座,进一步拓展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
3. 鼓励研究生自主创业,增加学生的创业体验,加强创业引导力度。以现有的教学科研平台为基础,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创建创业实验基地,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建立后期咨询服务平台等,为研究生自主创业提供实践平台和跟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