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冯婧 周启坤)他是周启坤,来自化工与制药学院2021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侯德榜01班,考取北京大学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

初识清北梦:从迷茫到笃定
“高考以微弱分差,有幸被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专业录取。”初入校园的周启坤,也曾与许多新生一样陷入迷茫。转机发生在大一的某个清晨,当他走进图书馆,走廊上响起的背书声让他为之振奋,他发现图书馆凝缩着无数追梦者的坚持。他开始主动搜索学业规划类经验贴,寻找自己的方向。
真正点燃他心中梦想的,是学校官网上一篇关于孙富昌学长保研北大的新闻报道。“原来清北离我们并不遥远!”此后,学院的兰鑫学长逆袭北大、刘子茹学姐圆梦清华的故事,更让他坚信:“我也可以有清北梦。”这颗种子一旦种下,便悄然生长。大一时,他毅然决定:跨考北京大学材料与化工专业!
研途磨砺:破茧成蝶终有时
“跨考,是一场孤独的冒险。”面对从未接触过的《材料科学基础》,周启坤从零起步。他白天泡在图书馆啃教材,夜晚在宿舍天台背诵政治,月光成了他最忠实的“研友”。为攻克专业课,他翻遍知乎、考研论坛经验帖,筛选出10余套名校课程资源和北大往届考研资料,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用彩色便签仔细标记重点知识,将厚书读薄;通过历年考题倒推命题逻辑,精准突破重点。

“信息差决定成败”,他总结道。“北大研招网”的收藏夹图标,从大二起就钉在周启坤的浏览器首页。每天夜晚睡觉前,他坚持刷新网页,关注北大考研政策解读、历年报录比数据、导师动态等信息。当旁人还在纠结该买哪本辅导书时,他已混迹北大考研论坛;当其他考生对突然增加的参考书目感到焦虑时,他的Excel表格早已梳理好新旧教材知识点的区别。


过去的一年,图书馆就是周启坤全身心备考的战场,从早上7点开始一直学习到深夜闭馆,每天如此。单词本背了一遍又一遍、高数难题反复演算、草稿纸摞成小山,只因“不敢辜负每一寸光阴”。他说:“考研不是与别人赛跑,而是不断超越昨天的自己。”

终于,在四月,他收到了北京大学的拟录取通知,所有的坚持与汗水都化作了幸福的泪水,过往的付出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那一刻,最先浮现在他脑海中的是被翻得卷边的参考书,是用红蓝笔标注的历年真题,是随身携带的单词本,是无数个与晨光赛跑、和星月为伴的日子。
师恩如炬:照亮前行的每一步
为了锻炼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文献阅读和数据分析能力,大二下学期,周启坤主动联系张鼎教授,申请加入课题组。从实验操作到文献阅读,从电池组装到性能分析,张老师手把手指导。“科研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韧劲。”在张鼎教授的指导和鼓励下,他以第二作者发表中文核心论文1篇,迈出科研训练的第一步。

张鼎老师的关怀远不止于学术。假期留校实验时,张老师自费为团队学生发放补贴;考研择校阶段,得知周启坤报考北大后,张老师没有质疑,只有鼓励:“放手去拼,北大需要你这样有韧劲的学生。”周启坤感触地说:“没有张老师的信任,我或许早已在自我怀疑中放弃。”复试之前,张鼎老师逐字为周启坤修改简历、模拟面试提问、亲笔写下推荐信,学院副院长余响林教授为他反复打磨复试答辩PPT,“别怕,学院是你最坚实的后盾”,在他因备考焦虑时,学院领导班子、班主任、辅导员老师的关怀,亦如暗夜星光,照亮他前进的道路。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是周启坤最想送给学弟学妹的话。从工大静思湖到北大未名湖,在这条奋斗之路上,他坦言,自己并非天赋异禀,只是“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去年备考时,北京大学院校咨询回复的“不要把梦想埋没”让他深受鼓舞。他说:“环境或许不完美,但抱怨从不是解决方法。若你心中有火,便无人能掐灭那簇光。”从武工大图书馆的晨光熹微,到未名湖畔的暮色四合,周启坤用四年光阴书写了一场“平凡者的逆袭”。如今,回望来路,他更加笃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审稿 周丹)